最近,某公众号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做了个2025年之后的专利授权率统计,说是发明专利授权率从68%大幅暴跌至32%。
授权率如此断崖式下跌的比例,究其原因,除了部分企业自身的原因之外,毫无疑问更多的来自政策导向的原因!
且不论数据是否完全准确,但是小编从内到外得到的消息,均是国家现在在严控专利质量,全力消除“垃圾专利”和“非正常专利”,全力消减积压待审专利,这些举措确实对专利授权率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
这背后其实有着严格的、完整的政策导向逻辑脉络。
2008年,国家首次发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从此开始,在各种利好政策的刺激下,中国专利申请量开始“井喷”式增长,2011年,我国专利申请数量首次位列世界第一,自此以后一直保持至今。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开始强调专利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同时作为知识产权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任务。
在“十四五规划”收尾的202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始面临从上而下的知识产权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的验收工作的考核压力,经历了多年的量的积累之后,大力、全力推动以质量为导向的专利评价体系,强调专利的产业化前景和高质量创造,并力图完成“十四五规划”的专利运用和成果转化方面的指标任务。
这毫无疑问地在表明,政策的收紧是本轮专利授权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筛选出真正高价值的专利,而不是让低质量专利充斥市场。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呢?
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率的下降,其实是政策和市场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一次“压力测试”。它不仅在筛选真正有价值的专利,也在倒逼企业重新审视自己的研发和专利管理策略。这不是坏事,而是一次升级的机会。真正追求创新的企业如果能抓住这个契机,不仅能应对眼前的挑战,还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
一、专利授权率下降,是政策和企业行为的双重结果
专利授权率的下降,表面上看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标准的收紧,但背后其实是政策导向和企业行为的双重作用。国家近年来一直在推动专利从“数量积累”向“质量提升”转变,比如要求专利申请前进行产业化前景评估,强调高质量创造。这种政策的核心目的,是让专利真正成为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工具,而不是一堆“垃圾专利”。
但与此同时,很多企业为了应对短期压力,比如资本市场卖空机制带来的业绩焦虑,往往会采取策略性行为,比如申请更多研发周期短、授权快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而忽视发明专利的质量。这种行为虽然能缓解短期压力,但长期来看,专利的含金量和市场竞争力会被削弱。
所以,授权率下降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政策和企业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如果继续用过去的方式应对,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大的困境。
二、全力提升专利质量,是企业创新的第一道防线
在专利授权率全面下调的背景下,企业要想突围,政策不可能对你网开一面,必须从自身专利质量入手。这不是找一个代理机构简单的“写好专利文件”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从研发到申请的全流程优化和专利布局管理能力提升。
(1)明确专利申请的目的
很多企业申请专利时,目标并不清晰。是为了保护核心技术,还是为了拿政府补贴?如果是后者,那专利质量自然不会高。《专利三十六计》一书中举出的陶氏化学的例子很有启发:他们通过分级分类管理专利,不仅降低了维护成本,还通过专利许可获得了高额收入。这说明,专利的价值取决于它的目的和管理方式。
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率的下降,其实是政策和市场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一次“压力测试”。它不仅在筛选真正有价值的专利,也在倒逼企业重新审视自己的研发和专利管理策略。这不是坏事,而是一次升级的机会。企业如果能抓住这个契机,不仅能应对眼前的挑战,还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
授权率的下降,其实是国家在筛选真正有创新能力的企业。那些只追求专利数量、忽视质量的企业,会被逐渐淘汰;而那些能够真正理解政策意图、调整自身战略的企业,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2)从“数量导向”到“价值导向”的专利布局策略调整
过去,很多企业把专利数量当作衡量创新能力的指标,但现在,这种逻辑已经不适用了。企业需要把专利视为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通过高质量专利保护核心技术、构建市场壁垒,并通过专利运营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专利布局的核心要把握住以下七点方向:
一是专利的技术含量要高,技术研发创新度要高;
二是专利权的稳定性要高,要不能被轻易无效掉;
三是专利的可实施性要好,以保证产业顺利推广;
四是专利产品的市场前景要好,市场认可度要高;
五是专利的技术壁垒要高,保护范围要大且合理;
六是专利的法律价值要高,要经得起无效和诉讼;
七是专利的商业价值要大,专利交易的价格要高。
(3)从“短期行为”到“长期战略”
政策的变化要求企业从短期行为转向长期战略。比如,通过专利布局和运营,企业可以建立可持续的技术优势和市场壁垒。这种转变不仅有助于企业应对当前的授权率下降问题,还能为未来的市场竞争奠定基础。
授权率的下降,表面上看是挑战,但本质上是一次升级的机会。企业如果能抓住这个契机,从专利质量、布局和运营上进行全面优化,不仅能解决眼前的问题,还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这不仅是对政策变化的适应,更是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一次重塑。
(4)灵活流转闲置专利
高质量专利的流通和产业化可以促进技术的转移和转化,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和经济收益。
很多企业的专利在授权后被闲置,既增加了维护成本,也没有发挥商业价值。通过专利许可、转让或质押融资,企业可以降低维护成本,同时增加创新竞争力和运营效益。这不仅是对专利的高效利用,也是企业运营能力的体现。
(5)选择更加专业的服务机构进行合作
专利服务标准的建立和完善是推动专利代理行业规范发展的必要举措。通过明确服务标准、建立分级体系、加强监管和评估等措施,可以提高专利代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科技创新的发展。
专利服务标准的建立和完善是推动专利代理行业规范发展的必要举措。通过明确服务标准、建立分级体系、加强监管和评估等措施,可以提高专利代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科技创新的发展。
总之,在目前的大形势下,企业必需从 “量” 向 “质” 转型,通过技术创新、专业服务、政策协同和合规管理,系统性提升专利竞争力。同时,借助政府资源和市场化手段,实现专利从创造到转化的全链条价值,应对授权率下降带来的挑战。
国洸助力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专利代理、专利申请、高企申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