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发布日期:2023-08-23 | 点击:0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节气,处暑时节,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已经到了尾声。


1692751135252402.jpg


处暑习俗


1、赏秋云

天水秋云薄,天长杳无隔,秋意冉冉,一年中最美季节将至,民间向来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

2、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3、开渔节

每年处暑期间,浙江沿海都会举行盛大的开渔节,欢送渔民们开船出海。此时海水偏暖,鱼虾贝类发育成熟,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众多鲜美的海鲜。

4、祭祖

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度活动。

5、处暑吃鸭

处暑节气,民间有吃鸭子的习俗,做法也五花八门。处暑这天,老北京人都会去买处暑百合鸭等,而江苏地区,做好鸭子菜,首先要端一碗送给邻居,叫做“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6、吃山楂

老人说,处暑要吃酸。红玛瑙一样的山楂果,洗净咬一口,酸酸甜甜,开胃又消食。山楂也是每个人的童年回忆,冰糖葫芦、山楂饼、山楂糕、果丹皮……还可以做汁、酱、酒。

7、吃梨

“处暑秋梨最养人”。在逐渐步入干燥的季节,长辈们总会让孩子多吃梨。梨子还可以榨汁、炖煮,对脾胃虚寒的人最好。


处暑特点


1、气温下降

处暑节气,单单用气温开始走低来描述是不够的。气温走低仅是其中的一个现象。产生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先应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出拳出脚,小露锋芒。

2、秋高气爽

开始影响中国的冷高压,在它的控制下,形成的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先是宣告了中国东北、华北、西北雨季的结束,率先开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气——秋高气爽。处暑期间,真正进入秋季的只是东北和西北地区。

但每当冷空气影响中国时,若空气干燥,往往带来刮风天气,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往往形成一场像样的秋雨。每每风雨过后,特别是下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故有:“一场秋雨(风)一场寒”之说。

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区,还有可能出现较大的降水过程。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雨后艳阳当空,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很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

3、秋老虎

夏季称雄的副热带高压,虽说大步南撤,但绝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轻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区,刚刚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

对于刚刚走出三伏,并且遭遇严重伏旱的地区,如果继续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连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需要说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在秋老虎天气结束后,才会迎来秋高气爽的小阳春,不过要到10月以后了。在此期间,全国各地的暴雨总趋势是减弱的。


处暑禁忌


1、不吃鸡鸭:在处暑这个节气里,人们要注意不要吃鸡鸭,因为中医认为,鸡鸭性温,容易上火,不利健康。同时,处暑节气是气温从高到低的过程,人们的身体需要适应气温的变化,不宜过度食用太过辛辣油腻的食物。

2、不宜贪凉:处暑是气温转凉的节气,但并不意味着人们要贪凉。人们要多穿薄衣服,适当减少吹风或开空调的频率,以免感冒或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3、注意水质安全:夏季高温是细菌繁殖的重要条件之一,人们在进食和饮水的过程中,要注意水质的安全,尤其是外出时,要选择可靠的、干净的饮用水源。

4、不能午睡:处暑节气是气候转凉的时期,人体的新陈代谢也会逐渐开始适应气温变化。午睡虽有助于身体恢复和保持健康,但在处暑这个节气里,大中午睡觉容易产生“寒邪”侵入体内,影响身体的健康。

处暑节气是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欢庆丰收的季节。在处暑这个节气里,人们有吃凉粉、晒秋夫、蒸馍馍和祭祀祖先等风俗习惯,同时也要注意一些禁忌。这些都是为了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使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气温变化,迎接秋季的到来。通过了解和传承这些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处暑过后,气温逐渐下降,日夜温差逐渐增大,但白天气温仍较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小露锋芒。


国洸助力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专利代理、专利申请、高企申报等)


联系我们

常州国洸专利代理事务所

0519-89885706

邮箱:wangyb@jsyuangu.com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科技园5号楼三楼

二维码
扫码查看手机端